close

如果將Xperia 1 III想像是一位學生,然後進到一所學校攻讀電影學位,結果會怎麼樣?可想而知他畢業後一定會成為一位影像專家,以厲害的「Xperia Pro-I」身份離開校園-沒錯,Xpeira Pro-I就是本篇要評測的主角。

▼ Xperia Pro-I 開箱影片(英文講解),後面的文章會幫大家整理影片中提到的重點


Sony有一個習慣,就是總會推出讓人預想不到以及想不到會再加入什麼新功能的手機。Xperia Pro就是如此。Xperia II可以作為Sony Alpha數位單眼相機延伸的外接螢幕,此外也恰巧支援5G連網。

反觀Xperia Pro-I不是這樣,它沒有作為數位單眼相機延伸配件的設計-這支手機本身就是一台專業的相機。Xperia-I裡頭配置一顆Sony 2000萬畫素,元件尺寸1.0吋Type感光元件,是第一款採用這麼大尺寸支援相位偵測自動對焦感光元件的手機,Sony表示要讓Sharp(夏普)退出感光元件市場競爭。然而Sony沒有說明白的是,Pro-I並沒有完整的使用上2000萬畫素-它只用到這顆感光元件的1200萬畫素,我們會在稍後完整的為大家分析這點。重點是這顆主鏡頭很厲害。

與主鏡頭相比,Pro I的其它兩顆鏡頭雖然沒那麼特別,但也具一定程度等級來與主鏡頭作搭配。超廣角鏡頭支援自動對焦,視角約落在「超廣角」等級但尚未到達「超極廣角」。長焦鏡頭則沒有搭載Xperia 1 III那顆可變焦段的潛望式長焦鏡頭,只支援2x變焦而已。

P1_1.jpeg

其它硬體就幾乎完全從Xperia 1 III移植過來。Pro-I螢幕也是使用120Hz 4K,晶片也是Snapdragon 888(並不是Plus等級),電池容量也一樣為4500 mAh。

Pro-I的設計有其獨到之處,我們將在接下來為大家作詳細的探討,在這之前先來看它的主要規格。

Sony Xperia Pro-I 規格

  • 機身:長166.0 x 寬72.0 x 厚8.9mm,重量211公克,正面玻璃(康寧Victus玻璃),背面玻璃(康寧六代玻璃),鋁合金機框,IP65/IP68防塵防水(水下1.5公尺30分鐘)
  • 螢幕:6.5吋OLED,Display: 6.50" OLED,1B色彩,120Hz,HDR BT.2020,解析度1644x3840 px,21:9寬高比,細膩度643ppi,除了選定的使用情境,螢幕主要以1096 x 2560 px顯示
  • 晶片:高通Snapdragon 888 5G(5奈米):八核心(1核2.84 GHz Kryo 680 & 3核2.42 GHz Kryo 680 & 4核1.80 GHz Kryo 680),顯示晶片Adreno 660
  • 記憶體:儲存容量512GB,12GB RAM;UFS 3.X;支援microSDXC(與SIM卡共用)
  • OS/軟體:Android 11
  • 背鏡頭                  
    • 廣角(主鏡頭):1200萬畫素,光圈f/2.0-4.0,焦段24mm,1.0-吋type感光元件,像素尺寸2.4µm,支援PDAF,OIS(315個平面相位式自動對焦偵測點,達到自動對焦區域覆蓋了感光元件90%範圍)
    • 長焦鏡:1200萬畫素,光圈f/2.4,焦段50mm,感光元件尺寸1/2.9", PDAF,2.1x光學變焦,OIS        
    • 超廣角鏡:1200萬畫素,光圈f/2.2,視角124˚,焦段16mm,光圈1/2.55",雙像素PDAF        
    • 景深鏡頭:300萬畫素,3D飛時測距
  • 前鏡頭:800萬畫素,光圈f/2.0,焦段24mm(廣角),元件尺寸1/4",像素尺寸1.12µm
  • 背鏡錄影:4K@24/25/30/60/120fps,HDR,1080p@30/60/120/240fps,5軸陀螺儀-EIS,OIS
  • 前鏡頭錄影:1080p@30fps,5軸陀螺儀-EIS
  • 電池:4500 mAh,快充30W,30分鐘可充至50%電量(發表會提到的),USB Power Delivery.
  • 其它:指紋辨識(側邊),NFC,3.5mm耳機孔,原生支援Sony Alpha相機

裝Xperia Pro-I的盒子非常簡約,盒子正面有「PRO-I」金色文字刻印,整個設計是零塑膠包裝。
P1_2.jpeg

裡面的內容物同樣也很「簡單」−手機、30W充電器、USB-C傳輸線,就這樣。

Pro-I有提供選購配件,可與手機搭配進一步提升相機拍攝體驗。這些配件包括GP-VPT2BT無線藍牙手把(相容於目前幾款自家數位相機,可以透過手把上面的按鍵來操作相機進行拍攝)、Vlog Monitor外接螢幕(使用Xperia Pro-I的1.0吋主鏡頭進行拍攝時,就可以透過外接螢幕看到自己。外接螢幕本身也有內建麥克風)。底下是這兩樣配件的外觀,我們會在後面介紹它們。
P1_3.jpeg
 

設計

只有單一款經典黑的顏色讓Xperia-I看起來有一種專業感-邊框、周邊控制按鈕全都是黑色系,接著是是消光的背蓋與位在縱軸線中央的鏡頭陣列-讓這款主打影像訴求的手機低調的傳達出「我是認真的」這樣的存在。
P2_1.jpeg

Pro-I的重點在其背部1.0吋感光元件。它的識別度非常高,一眼就讓人看出這是Sony的Pro-I。主鏡頭最外層玻璃上下分別有「ZEISS Tessar T*」字樣,但這裡沒有標明它有兩段光圈切換的功能。一旁額外有藍底白字的「ZEISS」品牌標籤。
P2_2.jpeg

鏡頭右側的小開孔是麥克風。當你使用背鏡頭作直播時會用到這個麥克風收音,除非你接上其它直播配件並使用額外的麥克風,才不會用到這裡的麥克風。

主鏡頭下方是3D飛時測距鏡頭,用來協助低光源拍攝時的自動對焦。再下來則是50mm的長焦鏡頭,最上方那顆則是超廣角鏡頭。超廣角鏡頭、長焦鏡頭、3D飛時測距鏡頭都有突出背蓋一些高度,但不像主鏡頭突出的高度那麼多。
P2_3.jpeg

Xperia Pro-I背蓋玻璃採用康寧大猩猩六代玻璃,磨砂質感-不容易沾染油污,但使用一段時間還是會留下一些指紋,不過它不像某些霧面玻璃背蓋那樣滑手,所以就這點是很棒的。
P2_4.jpeg

邊框的防滑度更好,Xperia Pro-I鋁合金材質邊框有獨特的條紋可提供穩定的防滑,此外邊框本身就提供一定的厚度讓你的手抓握。

Xperia Pro-I左下角邊框(手機正面面向自己)仍保留吊飾孔,你可以找一條帶子穿過它,然後另一頭套在自己的手腕-當手機不小心從手上滑出去時,繫在手腕上的這條帶子就是第二層防止手機掉在地上的保護。

P2_6.jpeg

同樣在手機左側你可以看到SIM與microSD的卡槽,用手指就可以撬開,不需退片工具,卡槽周圍的墊片有防塵防水保護-Pro-I的防護等級是IP68。

這個卡槽採三選二設計,可以放二張SIM卡或是一張SIM卡搭配microSD卡,microSD卡支援512GB。
P2_7.jpeg

手機右側邊框最下方是拍照快門按鈕(尺寸比標準Xperia系列,如Xperia 1 III,都還要大顆),它的表面有滾花紋理,讓你可以靠著觸摸的手感來區別其它按鈕。然而關於這顆按鈕的設計我們並不是那麼喜歡,因為雖然它仍有支援半按快門立即對焦、完整按下立刻拍照這個功能,但少了半壓時的回饋觸感。再來這顆按鈕位置剛好落在當你橫拿手機時,食指容易按壓的位置,因此可能會不小心誤觸進行對焦或開啟照相程式。然而話說回來,這樣的位置也可能是特意考量過的。
P2_8.jpeg

此外,現今手機操作全都透過螢幕觸控來完成,除非你戴著手套不方便作螢幕觸控操作,否則這顆實體拍照按鈕真正會用到的機會其實不常。

對於快門按鈕上述的批評,離它五公分遠的電源按鈕提供了一個反駁的論點-如果會不小心誤觸快門按鈕啟動照相程式,你其實可以將啟動照相程式改到連按二下電源按鈕來執行,手機休眠時或使用手機時,只要連按二下電源按鈕就能快速啟動照相程式。
P2_9.jpeg

電源按鈕也整合指紋辨識功能,為傳統電容式感應。不論使用左手食指或右手姆指,,不需按壓只要輕觸就會感應,它的感應辨識運作得很好,電源按鍵略低於邊框高度的設計還能減少手指意外踫觸到。然而若發生誤觸電源按鈕多次,手機感知/認為「你是嘗試多次解鎖而失敗時」,它就不再讓你透過指紋辨識解鎖,當下以輸入密碼方式來解鎖手機。
P2_10.jpeg

位於電源按鈕上方的是音量按鈕,按鍵行程回饋感令人滿意。

此外在快門按鈕旁還有一顆小小的圓形按鈕,可以設定為任何應用程式的捷徑,在Xperia Pro-I則可以特意將它設定為攝影有關的應用程式捷徑,系統預設是「Video Pro」程式捷徑。比較可惜的是,這顆小圓形按鈕目前只能做為應用程式捷徑,無法細到做到程式內的自訂功能捷徑,例如我在照相程式的標準模式拍照時,只要按下這顆小圓鈕,就可以快速切換到錄影模式並且開始錄影。

▼ 快門按鈕旁的小圓形按鈕
P2_11.jpeg

手機底部USB-C連接埠不是一般的USB-C接孔,它還支援DisplayPort,可以讓Xperia Pro-I外接螢幕作直播時使用。手機底部也有一組麥克風。

▼ 手機底部
P2_12.jpeg

手機頂部有另一外一組麥克風,以及3.5mm耳機接孔。3.5mm耳機接孔除了可以插入耳機,還可以外接麥克風。

▼ 手機頂部
P2_13.jpeg

Pro-I的正面是Xperia系列手機一慣的設計-有優點也有缺點。OLED螢幕有電影等級21:9寬高比,由於前鏡頭位於螢幕上方的邊框,所以螢幕沒有挖孔。前鏡頭畫素仍然只有800萬,比較適合用來做視訊通話。
P2_14.jpeg

Sony他們家手機另一個特色是正面的立體聲喇叭-一個在螢幕下方,另一組在螢幕上方,上方這組同時也是通話時的聽筒。螢幕上方面板還有RGB狀態/訊息提示燈,以目前訊息通知多透過手機休眠時的Always-on顯示,Sony在此仍保留著他們家RGB燈的特色。

P2_15.jpeg

Pro-I尺寸166 x 72 x 8.9 mm,在寬度與長度各比Xperia 1 III多1.0 mm-這是因為邊框來得厚一些所導致。Pro-I無疑長度很長,但相對而言它的寬度窄,因此你可以輕易橫跨握著手機(直拿或雙手橫拿),但如果直拿時,除非雙手操作,否則你的手指不容易踫觸到螢幕靠近頂部的畫面區域。

211公克的重量還可以;還不致有太重的感覺。如果與其它手機比較,Pro-I甚至還輕一些-另兩款主打相機拍攝手機如Galaxy S21 Ultra與小米11 Ultra的重量都在230公克。
 

第二款採用4K 120Hz螢幕的手機

Xperia Pro-I不是第一款搭載4K 120Hz螢幕的手機,第一款搭載此規格的手機是Xperia 1 III。與Xperia 1 III的面板一樣,Xperia Pro-1的螢幕同樣是OLED面板,解析度3840x1644-也就是4K,寬高比為21:9,換算下來細膩度為643 ppi。
P3_1.jpeg

在大部份使用情境下Xperia Pro-I並不會以4K解析度顯示,而是使用1096x2560。不過如果播放4K影片時,不論是否有啟用120Hz螢幕更新率,它都會切換至4K顯示模式。

螢幕亮度表現上,Xperia Pro-I接近我們之前評測的Xperia I III,而且允許某些應用程式在導演模式下的亮度比標準模式或大部分應用程式中的亮度再高一些,例如在導演模式下開啟Google相簿,我們測得最大亮度是644 nits,同樣是Google相簿若不在導演模式測得的亮度就稍微降到578 nits。接著我們將自動亮度關閉,然後使用一般應用程式來測試(排除系統會再為之調高亮度的應用程式),得到最大亮度為406 nits。

不論是406 nits或是644 nits,Xperia Pro-I的亮度都比Xperia 1 III高,符合Xperia Pro-I位階更高的市場定位,但與市場上其他廠牌旗艦產品相比仍然低了些。

有一點可能在測量螢幕亮度時會納入考量的是,在HDR應用上,它可能會發生一種情形-某個小區域可能會基於所呈現的內容而有更高的亮度,但這點不是我們可以做可靠性測試的。
bright_test.png

在顏色顯示處理上,Pro-I採用與1 III及所有其它近年來高階Xperia相同的方式。「影像品質」的設定有「導演」與「標準」模式,在白平衡選項有更進階的調整選項,包括預設的暖色/中間/冷色,並提供RGB滑塊可以作額外更細部的調整。

導演模式可以根據手機所顯示的內容調整螢幕色彩-它會視需要自動切換sRGB或DCI-P3,但對於我們的測試軟體它不會做這樣的切換,所以我們無法獲得數據讀數。在sRGB色域標準,當我們把白平衡設在D65時,色彩表現結果非常準確。

至於系統預設的模式,標準模式,輸出的顏色就比較鮮豔,這個模式並不以顏色準確度為訴求;所以在標準模式裡有提供自動切換導演模式的選項,好讓手機遇到適合以較精準的色彩呈現影像時自動切換至導演模式。

▼ 顯示設定。「Image quality settings」是色域與對比、影片畫質加強。「While balance」是白平衡。「High refresh rate」是螢幕更新率設定。「Brightness level」是亮度。「Adaptive brightness」是自動亮度。「Screen timeout」是設定螢幕多久沒互動後關閉。「Font size」是字體大小。「Display size」是螢幕尺寸設定。「Dark theme」是深色主題,可以設定自動開啟/關閉排程。「Auto-rotate screen」螢幕自動翻轉。「Lock screen」是螢幕鎖定相關設定,例如時鐘、通知訊息相關設定
P3_2.jpeg

▼ 色域與對比。「Creator mode」導演模式,忠實呈現原始色彩,可支援10bit HDR與BT.2020內容 。「Standard mode」透過提高亮度與加強色彩效果讓顏色更加鮮豔。下方「Video image optimization」開啟時,透過加強對比與色調讓影片畫質的銳利度提高並增加沈浸感讓影片觀看更加身歷其境,開啟導演模式時,「Video image optimization」會強制停用

P3_3.jpeg
P3_4.jpeg

▼ 白平衡設定。有暖色、中間、冷色、以及自訂選項,可透過滑塊為色溫作更細部的調整
P3_5.jpeg

▼ 開啟高螢幕更新率。開啟此選項後螢幕可以更流暢的顯示,但會比較耗電。當有使用「Game enhancer」遊戲增強器應用程式時,會價先使用「Game enhancer」裡的螢幕更新率設定
P3_6.jpeg

與1 III一樣,Xperia Pro-I螢幕也支援HDR,可以串流播放Netflix、Amazon Prime Video、以及YouTube上面的HDR影片內容。
P3_7.jpeg

Pro-I在螢幕高新率的處理方式也與1 III相同,直接在顯示器設定將120 Hz選項開啟即可,多數的使用情境都能以120 Hz顯示,不會有什麼基於活動或應用程序的不同而切換到60 Hz。通常在照相程式觀景窗與Google地圖才會只使用60 Hz顯示,相較於大多數手機的高更新率都會自動切換(自適應更新率),Sony在高更新率的選擇就比較單調些(用戶自己切換),不過他們家採用4K解析度螢幕是別家沒有的。

對於遊戲,螢幕更新率有其專屬的處理方式。在「Game Enhancer」的設定中你可以為有支援60 Hz以上的遊戲開啟120 Hz。如果你不確定你玩的遊戲是否支援120 Hz,還是可以強制選擇120 Hz模式來執行,如果該遊戲有支援120 Hz就剛好可搭配,如果沒有的話就只能以60 Hz顯示。有一點要注意是,螢幕更新率設定要到每個遊戲底下去設定,在設定上不是那麼直覺。


Sony Xperia Pro-I 電池續航力

Pro-I電池容量維持跟Xperia 1 III都是4500 mAh,基本上由於是同一顆,我們預期Pro-I的續航力會與Xperia 1 III的82小時差不多。實測的結果確實如我們預期的,Pro-I獲得87小時綜合耐久時數,比Xperia 1 III再多5小時。

各別項目的電池續航力如下:

  • 3G連續通話:23小時58分
  • 網頁連續瀏覽(120Hz):9小時37分
  • 影片連續播放(60Hz):13小時42分

為方便比較,在此也列出Xperia 1 III的:

  • 3G連續通話:22小時42分
  • 網頁連續瀏覽(120Hz):8小時59分
  • 影片連續播放(60Hz):12小時39分

在3G連續通話項目,Pro-I比Xperia 1 III多了將近一小時。網頁連續瀏覽則比Xperia 1 III多了四十分鐘(螢幕更新率在120 Hz)。影片連續播放比Xperia 1 III多了一小時(螢幕更新率在60 Hz)。Xperia Pro-I與Xperia 1 III兩款手機相差一年推出時間,這裡的電力續航改進雖然沒有很驚人,但可以看出功耗是有整體優化過的。

▼ Xperia Pro-I電池續航力
battery_life.jpeg

▼ Xperia Pro-I與其它手機電池續航力的比較,預設拿Xperia 1 III、iPhone 13 Pro Max、小米11 Ultra、Galaxy S21 Ultra 5G相比較。由於無法將圖表崁入至此,如果你想加入更多比較的手機,請至gsmarena網站「Sony Xperia Pro-I review」評測的這一頁中間篇幅,下方有「+Add to comparison」點擊就能從下拉選單中挑選更多機型比較
battery_test_all.png


Xperia Pro-I充電速度

Pro-I盒子內附的充電器與Xperia 1 III同一顆-都是30W的XQZ-UC1,支援USB PowerDeliveryPDO(5V/3.0A、9V/3.0A、15V/2.0A)與PPS(3.3V/3.0A - 16.0V/1.85A)兩種模式。
P3_8.jpeg

經過測試,將Pro-I充電30分鐘能充到53%電量-表現與Xperia 1 III差不多。其實30分鐘的充電速度各家旗艦表現都差不多,但在完全充飽電的表現上,三星Galaxy S21明顯快上許多,小米的11 Ultra更是驚人,僅僅花37分就完全充飽。

▼ 充電30分鐘(電量從0%開始)
charge_30mins.png

▼ 完全充飽所需時間(電量從0%開始)
charge_60mins.png


Xperia Pro-I 喇叭測試

與Xperia系列慣有的設計一樣,Pro-I也是採用立體聲喇叭,但面向使用者方向設計可以有更好的聆聽體驗-一組在螢幕下方,另一組在螢幕上方的面板上(同時也做通話用的聽筒)。然後同樣的,當你橫拿手機時,記得一定要將有按鈕那一側邊框維持在向上的方位,因為Pro-I聽筒端喇叭永遠會是左聲道,底部喇叭永遠是右聲道,手機不會因為你180度翻轉拿著它而自動將左右聲道對調。

▼ 底部喇叭,總是作為右聲道
P3_9.jpeg

▼ 頂部喇叭,總是作為左聲道
P3_10.jpeg

Pro-I在喇叭測試只有獲得「普通」等級的表現,比Xperia 1 III還差。除了數值上的差別(Xperia Pro-I的-28.6 LUFS低於Xperia 1 III的-26.5 LUFS),實際聆聽時音樂範本時,Pro-I在高音音域的表現確實不如Pro 1 III,而且聽起來有一點單薄與距離感。整體來說不差,只是不到卓越的程度。

底下這張圖是Xperia Pro-I的喇叭在LUFS及響應頻率的測試,請點擊此連結,連過去Gsmarena網站,連過去捲動頁面至最下方,然後可以再點擊「Song 1、Song 2、Song 3至Song 7」可聆聽經由它的喇叭實際播放出來的音樂範本,建議使用耳機。此外你還可以選擇不同款的手機來試聽,方法是點擊「+Add to comparison」加入更多手機(方式:由下拉式選單挑選手機,挑選的手機載入清單後,就可以看到它們各自LUFS顏色曲線,並點取播放示範音樂,或者讓音樂自動從Song1播到Song7,過程中你可以隨時點選下方的手機以即時試聽同一首曲子不同手機播放的音色)。

▼ LUFS絕對值愈低代表音量愈大。「Speaker frequency response - 喇叭響應頻率」圖表則告訴你各款手機在低頻、高頻和中頻的重現與滿載輸出「0db」這條水平線的距離,愈接近「0db」愈理想
speaker_test.png
 

Xperia的UI

嚴格來說,Xperia Pro-I不算典型Xperia機型,但就系統介面來說則與其它Xperia系列相同,同樣接近原生Android感覺(出廠預設搭載Android 11)並加入一些Sony自家應用程式與功能。

p4_1.jpeg

首先來看Always-on(AOD)功能,承襲Google Android系統的「Ambient」,它提供自訂的功能並不多,可以自訂時鐘樣式,然後就是相機程式與Google助理兩個捷徑。

▼ 設定何時要啟用ADO(Always On Display),讓你可以查看時間、通知訊息、音樂資訊(播放音樂)等基本資訊。下方選項有「Always on-總是」、「Smart activation-智慧啟用,例如當你將手機從口袋取出時才顯示ADO」。「Show when device is lifted-當手機被拿起來時顯示」。「Off」是關閉
p4_2.jpeg
p4_3.jpeg

▼ AOD的時鐘樣式,有傳統的數字時鐘
p4_4.jpeg

▼ 設定螢幕鎖定畫面的背景圖片(Stiker)
p4_5.jpeg
p4_6.jpeg

進到桌面後,最左邊桌面是Google feed資訊牆,如果你用不到的話可以將它關閉。功能快速開/關選單與通知訊息中心採Google原生設計。Android 11開始支援通知歷史記錄及泡泡捷徑,它們都是「對話」底下的功能。泡泡形式的訊息可以用漂浮的方式顯示在畫面最上層。

▼ 桌面與資料夾分類/收納App
p4_7.jpeg
p4_8.jpeg

▼ 所有應用程式
p4_9.jpeg

▼ 下拉通知中心
p4_10.jpeg

▼ 快速功能開/關選單
p4_11.jpeg

▼ 通知設定。可查看近期訊息通知的歷史記錄或是關閉訊息通知。「Bubbles」對話泡泡開啟後可以漂浮小圖形式將訊息顯示在畫面最上層。這裡還可以設定螢幕鎖定畫面是否要顯示通知訊息與敏感訊息
p4_12.jpeg

再來是Sony獨家功能之一(其它品牌大多有此功能了)-多功視窗切換(Multi-window switch)。分割視窗或多功視窗是Google常有所變動的功能之一,目前我們看到的版本已經有好幾年沒有新的玩法推出,Sony在此有介入再做修改。你可以從近期開啟應用程式(程式切換)或點擊桌面上專屬的捷徑載入視窗分割功能,載入後你看到上下兩排類似程式切換檢視的滑動卡片列表,它們是近期你開啟的應用程式,你可以各自在上排與下排挑選想要進行分割的程式。如果這裡既有的看不到你想進行分割檢視的應用程式,還可以從最右側窗格執行新的App來載入。在此還會記憶最近三組有分割檢視的App配對,方便你快速的再一次載入執行,然而這裡無法像三星那樣讓我們預先將程式兩兩一組的綁配好。此外,進行分割檢視時,分隔線可以自由的調整,不會只有限制在50/50比例。

▼ 程式切換/檢視近期開啟的應用程式,下方三個選項依序為截圖、彈跳視窗檢視、分割視窗檢視
p4_13.jpeg

▼ 分割視窗檢視設定,下方會記憶最近三組有進行分割檢視的App配對,方便你快速重啟
p4_14.jpeg
p4_15.jpeg

▼ 分割視窗檢視,調整檢視比例
p4_16.jpeg
p4_17.jpeg

Sony的另一個內建功能是「Side sense」-在左側或右側有一條能讓我們滑出選單的棒/條,上面可放App及功能捷徑,大部分可以自訂,例如你可以將想要分割視窗的App兩兩配對好放在此。選單這裡有多了一個可以控制Sony耳機的小工具,如果你有Sony耳機的話會很方便。

▼ Side sense。選單上預設有八款應用程式,你可以自訂哪些應用程式要放在這個。下方還有「下拉通知選單」、「單手模式」、「分割視窗」三個功能
p4_18.jpeg

▼ 「Side sense」預設連點兩下螢幕側邊條可以呼叫Side sense選單,向上滑動可顯示分割視窗選單,向下滑動可以返回上個畫面。按住不放側邊條可以透過拖拉來調整它置放的位置
p4_19.jpeg

▼ 設定Side sense設定:「Add Headphone control」打開的話,側邊條選單會多了耳機控制功能捷徑,讓你可以直接在側邊條選單中直接控制Sony手機。「Multi-window menu」在側邊條選單顯示分割視窗功能。「Side sense bar sensitivity」可調整側邊條手勢輸入速度與側邊條長度。「Gestures」指定側邊條觸控手勢,例如連點兩下側邊條啟動某項功能。「Select apps that work with gestures」可以針對每支應用程式裡,側邊條的手勢互動操控功能
p4_20.jpeg

▼ 「Configure Side sense bar」底下的選項,可選擇將側邊條設定在畫面右側或左側,或調整其長度、透明度、高低位置,你還可以按著Side sense條不放來拖曳放置到想要的位置
p4_21.jpeg

▼ Side sense,可將「向上滑動側邊條/棒」手勢載入視窗分割畫面
p4_22.jpeg

▼ 配對兩支App進行分割視窗檢視
p4_23.jpeg

▼ 手勢操作其它設定選項,中文說明如下「Side sense(側邊條,可選擇開啟或關閉)」。「One-handed mode是單手模式」、「Smart backlight control 智慧背光控制」、「System navigation 系統導覽,有傳統的導覽列與手勢操控」、「Power menu是電源選單,可以選擇顯示裝置控制選項」、「Quickly open camera 快速開啟相機」、「Shortcut key是指定捷徑按鈕的功能,在此是設定執行Video Pro程式」、「When to show Ambient display 選擇何時與如何啟用常時顯示」、「Tap to lock screen 在睡眠模式時連點兩下螢幕來喚醒顯示鎖定螢幕畫面」、「Wake up display on keypress可讓你按壓任何一顆實體按鍵,如照相快門鍵或音量鍵,來喚醒螢幕」「Smart call handling 智慧通話」
p4_24.jpeg

▼ Smart backlight control 智慧背光控制。如果你手拿著手機觀看螢幕內容時,例如正看著照片,螢幕背光會持續亮著。手機放在桌上時就依照你所設定的休眠秒數,時間一到螢幕會自動熄滅
p4_25.jpeg

▼ 在Home鍵連點二下可啟用單手模式,畫面會往右下角縮小方便你單手操作,視窗邊界與位置都可以再調整。啟用單手操作模式時無法同時啟用手勢操控功能,只能使用傳統的導覽列
p4_26.jpeg

▼ 快速開啟相機。啟用後可以透過連按二下電源鍵快速啟動相機
p4_27.jpeg

▼ System navigation 系統導覽。有分「手勢操控」與「傳統的返回、首頁、近期程式3按鈕」。「手勢操控」可從螢幕底部做向上滑動可以回到桌面。從畫面底部做向上滑動>停住>放開 則可以檢視近期開啟的應用程式。從左側或右側邊滑動可以返回上一個畫面
p4_28.jpeg

雖然主打拍照錄影,但Pro-I在遊戲方面也有提供Sony的「Game Enhancer」功能。
「Game Enhancer」主要包含二個功能,一個是類似Launcher/hub概念把所有遊戲集中放在一起,另一個則是在遊戲中可呼叫出來的上層選單。

 

 

性能設定底一下有遊戲模式(Game mode)可以針對不同遊戲來設定,例如你可以為每款遊戲設定適當的螢幕更新率,或是不管遊戲有沒有支援,全都以120Hz來顯示(但還是要該款遊戲有支援比較有意義)。此外還可以設定遊戲進行時的螢幕觸控反應速度與觸控軌跡追蹤的準確度。

「H.S. power control」是關於電源管理,H.S全名是Heat Suppression的意思,中文是「熱抑制」。啟用時,當你玩遊戲同時幫手機充電時,它不會真的對手機充電,而是讓充電器提供手機當下運作所需要的電力(也就是使用AC電源供電,不對電池充電),這支程式基本運作原理是要減少傳統上我們邊玩手機邊幫它充電時的溫度上升(H.S.代表Heat Suppression,中文是抑制熱量意思),進而降低電池損耗。

Focus mode(專注模式)開啟後,可以讓遊戲進行中不會有擾人的通知訊息或其它讓人分心的訊息跳出來干擾,此外還有停用螢幕自動亮度、停用照相快門鍵、停用Side sense以避免誤觸。

▼ Game Enhancer,將手機裡的遊戲全集中在此
p4_29.jpeg

▼ 「Store game icons」開啟後,加到我的遊戲區域裡的遊戲程式小圖示將不會出現在桌面與所有程式,而是全放到Game enhancer裡頭,此功能只有在選擇Xperia Home主題才有用。「Default menu type」是預設選單類型設定。「Default hardware key shortcut」是設定拍照快門實體按鈕的啟動功能。啟用Game Enhancer,下方的Record設定可以選擇遊戲錄影的解析度(1080p、720p、480p)及儲存位置(內部記憶體或是microSD)。「Max frame rate」是設定遊戲錄影影片的影格率
p4_30.jpeg

▼ Game Enhancer>H.S. power control(電源管理)與Focus settings(專注設定)
p4_31.jpeg

▼ 性能設定底下的Game mode(遊戲模式)設定。「Performance preferred」是高性能模式,開啟後性能最好,會優先使用高更新率與提升反應速度,電池可能會消耗較大,但根據你所使用的功能與應用程式,螢幕更新率可能會有所調整限制在60Hz。「Balanced」是在性能與電池耗電之間取得平衡。「Battery life preferred」將螢幕更新率限制在40Hz並停用一些性能加強的功能。「Custom」是進階自訂。當你開啟「Game Enhancer」時,STAMINA省電模式會停用,如果節省電力,請選「Battery life preferred」。「Optimize touch area」是當手機在橫向拿著時,若開啟此功能會會限制觸控感應區域以防止不必要的螢幕誤觸,此功能只有當Game enhancer選單類型(menu type)設定為下拉欄(pull down bar)而且手機橫拿時才有用,此功能可能會影響導覽列或手勢模式的操控。註:Game enhancer選單的方式有兩種:「Floating icon」是以漂浮圖示顯示在遊戲畫面上,「Pull down bar」則是以橫條顯示在遊戲畫面上
p4_32.jpeg

▼ Game Enhancer>「Custom」是進階自訂。「Max screen refresh rate」可自訂高螢幕更新率,有40、60、120、240fps,愈高螢幕更新率可以帶更順暢的影像顯示,但手機溫度可能會因為對電力的消耗提高而升高,如果工作溫度太高,手機會自動停用高螢幕更新率。另外,當設定240Hz時,畫面順暢度可以進一步提升,但這是透過在120Hz模式下在每一張禎幅之間再安插一張空白的黑禎幅來達到240Hz,因此亮度可能會因此降低,我們建議大家在有支援120Hz的遊戲再開啟240Hz就好。「Touch response」是觸控反應速度,調愈高的話螢幕對於你的觸控回應時間愈短。「Touch tracking」是觸控追蹤,調愈高的話能提供愈精準的觸控輸入
p4_33.jpeg

▼ Game enhancer功能選單,有Game mode(遊戲模式)、Focus settings(專注設定)、Display&Sound(顯示與聲音)、Multitasking(多工)、Screenshot(截圖)、Record(錄影)
p4_34.jpeg


性能基準跑分

與1 III一樣,Xperia Pro-I也是搭載Snapdragon 888晶片,容量配置只有12GB/512GB一種選擇。
p4_35.jpeg

與Xperia系列一樣,Pro-I的性能表現整體而言不是很頂尖,但測得的分數仍屬旗艦水準,在多核心與單核心運算這兩項,Xpeira Pro-I與Xperia 1 III都有出色的表現。

▼ GeekBench 5 (多核心運算)
multicore.png

▼ GeekBench 5 (單核心運算)
singlecore.png

▼ AnTuTu 9是測試手機的多執行緒、Android執行環境、RAM運算、RAM速度、CPU性能壓力測試、CPU浮點運算、單線程CPU整形性能、單線程CPU浮點性能、2D繪圖性能、3D繪圖性能、儲存I/O、數據庫I/O的綜合效能,測試繪圖性能時,手機螢幕是在開啟下進行,屬於比較接近實際使用者體驗的性能評測
Antutu9.png

由於螢幕是以1096x2560 px渲染(不是以其原始1644x3840 px),所以在以下螢幕開啟模式下Pro-I測出的每秒影格數會比1440x3200 px顯示的手機吃香,分數自然會比較好。然而Xperia Pro-I並非電競手機,同樣是調校後,華碩ROG Phone 5與Zenfone 8 Flip的表現仍然比較優。

▼ GFX Manhattan ES 3.1(螢幕關閉模式1080p)
GFX_Manhattan_ES_31_offscreen_1080p.png

▼ GFX Manhattan ES 3.1(螢幕開啟模式)
GFX_Manhattan_ES31_onscreen.png

▼ GFX Car Chase ES 3.1(螢幕關閉模式1080p)
GFX_Car_Chase_ES_31_offscreen_1080p.png

▼ GFX Car Chase ES 3.1(螢幕開啟模式)
GFX_CarChase_ES31_onscreen.png

▼ GFX Aztek Vulkan High(螢幕開啟模式)
GFX_Aztek_Vulkan_High_onscreen.png

▼ GFX Aztek ES 3.1 High(螢幕開啟模式)
GFX_Aztek_ES31_High_onscreen.png

最後一項的3DMark,Pro-I回升爬到第二名,以非常接近的差距打敗華碩ROG Phone 5,但差距如下圖表所示是非常細微。

▼ 3DMark Wild Life Vulkan 1.1(螢幕關閉模式1440p)
3DMark_WildLife_Vulkan_11_offscreen_1440p.png

以上各項跑分是Xperia 1 III在手機冷確狀態下執行第一次獲得的成績,如果重覆執行幾次,分數會掉得很快並變得很不理想-在AnTuTu項目下降20%甚至25%都有。我們執行幾次溫控調頻/穩定性測試,的確確定在持續負載下性能會顯著下降。

在連續運行的性能表現部份,Xperia Pro-I並無法維持很穩定的狀態,上面3DMark Wild Life Vulkan 1.1 獲得的5753分是執行第一回合的分數,如果跑到第六回合時則會掉到3900分,若進一步再執行到第十二回合時,分數更掉到3400分,足足掉了60%。反觀CPU在測試軟體連續執行多次下的表現比較穩定一些,CPU溫控調頻後效能則掉到68%。

▼ CPU溫控調頻測試
p4_36.jpeg

▼ 3DMark Wild Life 壓力測試
p4_37.jpeg
p4_38.jpeg

 

1.0-吋type感光元件,實際可用的區域比這個小

Xperia Pro-I主打是第一台擁有1.0吋-type感光元件且支援相位偵測自動對焦的手機-夏普的Aquos R6也使用1.0吋感光元件,但並不支援相位偵測自動對焦。然而關於Sony這項宣稱,仍有些地方需要探討。
p5_1.jpeg

首先,如果你對數位相機感光元件有一些研究,你應該知道這個「type」名稱,也叫作光學格式,並非感光元件實際物理特性的精確測量的講法。如同名稱為1/1.33" type感光元件的尺寸事實也並非真的是對角線有1/1.33"(3/4"的另一種說法),所以Xperia Pro-I在此1.0" type感光元件尺寸也並非真的1.0吋。

此type名稱是指攝像管(video camera tube)的直徑尺寸,它是負責將影像完整投射覆蓋在整個的傳感器上。嚴格來說關聯性並不高,但就光學格式或傳感器類型來看大約是傳感器實際對角線的1.5倍。為了規格上的簡潔,「type」這個字通常被省略掉,而且它也不能單以一個英文字獨立出現,通常會有連同相關的字詞一同出現才是,因此在Pro-I這個特殊的案例,我們覺得Sony其實有必要為它作更清楚的描述才對。
p5_2.jpeg

Pro-I用的是RX100 VII這台售價約33000元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加以修改而來,它的1.0" type感光元件尺寸為13.2mm x 8.8mm,對角線約少於16mm-因此不到1吋。這樣的解釋還不至於讓人不滿-以智慧手機來說這是顆很棒的大尺寸感光元件,市場上數一數二的大顆(夏普Acuos R6的感光元件也有1吋,畫素則為2000萬)。

然而事情是這樣,Xperia Pro-I並沒有用上完整的感光元件面積,它只用到感光元件部份面積而且僅輸出1200萬畫素的影像。以2.4μm像素尺寸及1220畫素來看,Pro-I實際有效感光區域與S21 Ultra的主鏡頭相同。S21 Ultra的主鏡頭也是1200萬畫素及2.4µm像素尺寸(透過Nona-pixel合併像素技術,將原本0.8µm實際像素合併為0.8µm x 3= 2.4µm),其感光元件尺寸為1/1.33"。

夏普的Aquos R6及本篇主角Sony Pro-I的感光元件還不是最大的,因為小米11 Ultra所使用的1/1.12" type感光元件有效畫素達1250萬,透過四拜耳濾色鏡,四像素合併技術,像素尺寸更大來到2.8µm(5000萬畫素 / 4 = 1250,1.4µm x 2 = 2.8µm)。此外,Vivo也有多款配置1/1.31" type感光元件,同樣透過四像素合併技術得到1250萬有效畫素,但它們的像素尺寸則是2.4µm(1.2µm x 2 = 2.4µm)。

雖然上述幫大家算出有效畫素與像素尺寸,沒有將感光元件設計的複雜性納入考量-這超出我們的專業,但我們要說是,Sony是以一種把人弄得困惑,以最糟糕的誤導性方式在行銷Xperia Pro-I。

p5_3.jpeg

我們並不否認由於鏡頭的限制,感光元件的在硬體方面的裁切處理有其必要的妥協。要覆蓋感光元件全部面積的作法目前實務上成本太高,而且將會讓讓手機整體厚度增加,最後使其在多個層面上變得不切實際。因此,Pro-I如此的妥協是完全合理的,只是Sony在與消費者的溝通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鏡頭具有24 mm的等效焦距(在此「等效」字眼通常也被省略,就如上面感光元件的「type」被省略一樣),此24 mm也是Sony長久以來在其手機主鏡頭慣用配置的等效焦距。Pro-I主鏡頭光圈f/2.0與f/4.0兩段,當不需要太淺的景深時可以切換至f/4.0的光圈來拍攝,例如光線充足條件下拍攝風景照時就可以用較小的f/4.0光圈。Pro-I的兩段式光圈能提供f/2.0很棒,因為現今許多有大尺寸感光元件的手機其配置的光圈郤往往太小,不利於做近距離的拍攝。

▼ Pro-I主鏡頭光圈f/2.0開啟的樣子
p5_4.jpeg

▼ Pro-I主鏡頭光圈f/4.0開啟的樣子
p5_5.jpeg

然而,即使擁有二段光圈,Xperia Pro-I並沒有創下任何新的記錄。國外網站DPreview.com有整理出一份「等效光圈數值(equivalent f-number)」比較表,上面就顯示雖然iPhone 13 Pro的感光元件比較小,但其光圈f/1.5就比Pro-I的f/2.0大-Pro-I則有更快的鏡頭。該表格並沒提到小米11 Ultra,然而它的等效光圈等於是全幅相機上的f/6.0光圈,在對實際拍攝很有可能造成不同(稍微會有比較)。然而iPhone與小米11 Ultra都無法閉鎖光圈(stop down,縮小光圈)就是了。

Xperia PRO-I的鏡頭與蔡司鏡頭共同合作,帶著「Tessar」的品牌,鏡頭鏡片是玻璃材質而且全表面有T*抗反光鍍膜,此外還支援防手震。

一些值得提的還包括,它的相位式自動對焦陣列偵測點共有315個,覆蓋90%感光元件面積。主鏡頭可做20fps,支援自動對焦及自動曝光的高速連拍,這相當厲害。感光元件影像資料的讀取速度很快,可以降低鏡頭中移動的物體或攝影時快速平移時所產生的影像失真或變形情況。此外還有即時追焦與眼部自動對焦(三顆鏡頭都支援),主鏡頭甚至還能自動對焦寵物們的眼睛。
p5_6.jpeg

超廣角鏡頭與長焦鏡頭就沒有像主鏡頭那麼厲害,但搭配起來還可以。超廣角鏡有效焦距為16mm,視野不算極廣,但它有自動對焦。超廣角鏡頭感光元件的光學格式尺寸1/2.55",像素尺寸1.4µm。

長焦鏡頭的等效焦距為50mm,提供光學變焦,以現今其他品牌旗艦搭載的5x或10x光學變焦潛望式鏡頭或是傳統的3x變焦相比,Pro-I的2.1x的變焦規格只算可以。Xperia 1 III的雙焦距潛望式長焦鏡頭(有70mm及105mm)如果能配置到Pro-I來的話更好,雖然其成像品質並沒讓人驚豔,但若加入Pro-I的話會讓規格更全方位。Pro-I長焦鏡頭同樣是1200萬畫素,1/2.9" type感光元件,支援防手震。

此外,還有一顆紅外線飛行測距發射器/接收器的組合,可協助低在光源環境條件拍攝時的近距離自動對焦。

Xperia系列前鏡頭規格已有好長一段時間沒變,Pro-I前鏡頭仍然是800萬畫素,感光元件尺寸1/4",固定焦距24mm,光圈f/2.0,規格看起來普通。
p5_7.jpeg
 

應用程式概覽

除了既有「Photo Pro」與「Cinema Pro」,Xperia Pro-I還加入「Video Pro」這一款攝影應用程式。就在複雜性和功能方面介於預設及Cinema Pro之間,它仍有可以讓您調整參數功能,但比較偏向「拍攝後即刻分享,不需後製」的使用情境。

Cinema Pro這支程式從Xperia 1(I)就有,幾年下來有經過許多優化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然而我們認為還不到完美。Cinema Pro是Sony的CineAlta電影部門與手機部門共同合作的設計,提供給更進階使用者以及需要用到工作流程與進行後製完成作品的使用者使用。

再來是,雖然Photo Pro相機的「Pro」讓人誤以為它是給進階使用者使用的程式,實際上它是系統預設的相機程式,除了提供進階的影像控制,當中的基本模式適合一按即拍的使用情境,也可以用來錄影,接下來就一一為大家介紹。


Photo Pro 程式

先前在Xperia 1 III的Photo Pro程式取代原本Xperia的相機程式-在這之前兩支是獨立分開的程式。Xperia Pro-I在此的Photo Pro程式大致上與Xperia 1 III的Photo Pro相同,但有加入主鏡頭光圈額外的控制開關。
p5_8.jpeg

Photo Pro裡的「基本模式」其實就是由之前Xperia系列的預設照相程式移植而來並加以修改,大部分情況會是大家最常使用的模式。此模式將白平衡、曝光補償、散景模式、驅動模式、閃光燈及寬高比選項都做在快門按鈕附近,變焦與光圈調整選項也都在此,讓你用右手拇指就能操作這一切,不需要使用左手姆指。然而在這樣的使用情境下你的右手食指會剛好放在實體快門鍵上,可能會有不小心誤壓的情形。

▼ Photo Pro>基本模式,選擇一倍變焦,光圈f/2.0
p5_9.jpeg

▼ Photo Pro>基本模式,選擇2.1倍變焦,這時用到的是長焦鏡頭
p5_10.jpeg

▼ Photo Pro>基本模式,選擇0.7倍變焦
p5_11.jpeg

▼ Photo Pro>基本模式,呼叫效果選項,包括慢動作、人像模式、全景模式、創意特效
p5_12.jpeg

▼ Photo Pro>基本模式,自動場景辨識為夜景模式(左下角出現月亮圖示)
p5_13.jpeg

▼ Photo Pro>基本模式,調整曝光補償與白平衡
p5_14.jpeg

觀景窗另一側的功能有「更多選項 more」按鈕、Google Lens捷徑、設定選單按鈕、以及可讓你切換基本模式與專業模式的按鈕。

▼ 照像程式設定。Aspect ratio是相片寬高比例,Drive mode(驅動模式)有單張拍照,適合拍靜態、連續高速拍照(每秒20張)、以及連續低速拍照(每秒10張)三種,以及3秒或10秒計時器。Zoom settings是變焦設定,在此選數位變焦。Flash mode是閃光燈,在此選關。Soft skin effect是柔肌效果。Focus mode是對焦模式,在此選持續對焦。Focus area color是對焦區域顏色,在此選白色。Face/Eye AF是臉部/眼睛自動對焦(Eye AF) 。QR Code reader是二維條碼辨識
p5_15.jpeg

▼ Touch to adjust(觸碰即調整)是觸控螢幕區域的行為,在此指定自動對焦。Grid lines是格線。Use Volume key as是指定音量鍵的功能,在此選擇作為變焦功能。Audio signals是關閉拍照快門音效。Data storage是選擇相片儲存位置。Save location是儲存地理位置。Launch with camera key是指定實體快門按鈕要執行什麼程式,在此選擇啟動Photography Pro程式。Shooting mode at launch是選擇開啟程式時的拍攝模式,在此選擇記憶上次的模式。Mode dial guide是模式轉盤指南。Transfer & Tagging add-on mode可以將IPTC元資料加到裝置拍攝的圖像或插入標題等。Bluetooth remote control是選擇是否開啟藍牙搖控
p5_16.jpeg

▼ Touch to adjust(觸碰即可調整)是觸控螢幕區域的行為,除了自動對焦(Autofocus),還有物體追焦(Object tracking)與焦點與亮度(Focus brightness)還有二種選項
p5_17.jpeg

▼ 臉部/眼睛自動對焦(Face/Eye AF)設定, 可以拍攝對焦在臉部或眼部區域的人像或動物的照片。若要改變對焦目標,只要在觀景窗點擊一下被你想要的對焦區域即可
p5_18.jpeg


Photo Pro程式裡的Pro區域有提供以下模式

  • 自動模式:透過程式設定的合適值,在任何條件下為任何主體拍攝最佳化的靜態影像
  • P模式(程式自動):使用自動調整曝光以及快門速度進行拍攝。你也可以使用選單選取不同的設定
  • S模式(快門先決):透過手動調整快門速度,拍攝快速移動的主體
  • M模式(手動曝光):透過調整曝光以及快門速度,以選擇的曝光值拍攝靜態影像
  • MR模式(記憶回復):將常用的模式與設定組合註冊儲存方便下一次快速使用

p5_19.jpeg

Photo Pro(Photography Pro)介面長得很像Sony自家專業Alpha系列相機的介面,只是將它改成專為手機使用的功能。在觀景窗右側能更改的設定包括對焦模式、對焦區域、白平衡與ISO,曝光補償功能明顯在這些功能中最重要,因為這項功能的控制區域就佔了約1/3視窗面積。

螢幕仍然沒有提供虛擬快門鍵讓我們拍攝,與Xperia 1 III的Photo Pro程式一樣,你還是只能透過實體快門鍵或音量鍵來拍攝。

相機設定中有寬高比、畫素、儲存格式。拍攝選項,不同拍攝模式會有對應的選項,這裡包括單張拍攝的過片模式、對焦模式(有單次AF-適合拍攝靜止物體、連續AF-適合拍攝移動物體、手動對焦-可透過功能表底下所顯示的滑桿進行手動對焦)、對焦區域(有寬與中心兩種區域選項)、測光模式(有多重測、置中、定點測光)、白平衡(自動、多雲、日光、螢光燈、白熾燈、陰影)、臉部/眼部AF(會偵測人和動物的面孔與眼睛並自動對焦)。自動補償亮度和對比有「DRO」與「Auto HDR」。「Auto HDR」使用不同的曝光值拍攝三張照片,再重疊曝光不足之影像的亮部,以及過曝影像的暗部來創造出擁有豐富漸層的影像。「DRO」會分析對比並產生擁有極佳亮度和漸層的影像,拍攝動態主體或連拍時可使用此功能。Auto HDR的亮部細節通常優於D-Range Optimizer(簡稱DRO)的亮部細節。但由於快門會動作三次,不建議使用此功能拍攝動態主體。若要在亮度差異很大的環境裡拍攝動態主體,拍出來的影像會看起來擁有多重曝光的結果。

▼ P模式(程式自動),程式自動模:相機會自動控制快門速度,其它可讓你自行設定
p5_20.jpeg

▼ 回復/原相機設定
p5_21.jpeg

▼ 定點測光
p5_22.jpeg

▼ 測整拍攝焦距
p5_23.jpeg

▼ 亮度直方圖(觀景窗右下角)與水平儀,手機感應到水平時水平儀會變成綠色
p5_24.jpeg

▼ 對焦模式,有單次AF-適合拍攝靜止物體、連續AF-適合拍攝移動物體、手動對焦-可透過功能表底下所顯示的滑桿進行手動對焦
p5_25.jpeg

▼ 臉部/眼部AF(會偵測人和動物的面孔與眼睛並自動對焦)
p5_26.jpeg

▼ 自動補償亮度和對比設定,有Auto HDR及DRO兩項
p5_27.jpeg

▼ 測光模式設定,有多重測光、中央測光、定點測光
p5_28.jpeg

另外一個有一點擾人的地方是鏡頭變焦或鏡頭切換要透過你的左手進行。我們知道專業的攝影師在使用專業相機時往往會雙手並用,但把這樣的操作邏輯放入智慧型手機的操作介面並不理想,畢道手機操作完全是不同的使用情境。不過話說回來,要將它們安排到已經很擁擠的觀景窗右側選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 檔案格式(File format),寬亮比(Aspect ratio),超廣角鏡頭失真校正(Super wide lens correction),驅動模式(Drive mode)-有單張拍照,適合拍靜態、連續高速拍照(每秒20張)、以及連續低速拍照(每秒10張)三種,以及3秒或10秒計時器,連拍回饋(Continuous shooting feedback),相機設定記憶(Camera settings memory)-將常用的模式與設定組合註冊儲存方便下一次快速使用
p5_29.jpeg

▼ 測光模式(Metering mode)、閃光燈(Flash mode)、高動態範圍(DRO/Auto HDR)、柔肌效果(Soft skin effect)
p5_30.jpeg

▼ 對焦模式(Focus mode)-在此選連續對焦,對焦區域(Focus area)-有寬、對焦區域、中間、彈性定點、擴充彈性定點。鎖定Face/Eye AF是臉部/眼睛自動對焦
p5_31.jpeg

▼ Touch to adjust(觸碰即調整)是觸控螢幕區域的行為,在此選物體追蹤對焦。Grid lines是格線參考。AEL button customization可自訂AEL按鈕的功能,在此設定為自動曝光鎖定,當被攝體與背景之間的對比度很高時,例如拍攝背光的被攝體或者窗邊的被攝體時,用相機可以取得正確曝光的點進行測光,然後預先固定曝光再行拍攝。Function menu customization是自訂功能選單。DISP button customization可以選擇要顯示在觀景窗中的資訊,例如顯示快門速度、光圈值、亮度分佈圖、提示被拍攝體在水平和前後方向上是否水平,當拍攝體在兩個方向都水平時,指示燈變為綠色
p5_32.jpeg

▼ 自訂AEL按鈕的功能除了「鎖定自動曝光(AEL)」,還有「自動ISO(ISO AUTO)」、「顯示參考格線(Grid lines)」
p5_33.jpeg

▼ 功能選單自訂-可以重新指定或重新排列功能選單各功能的順序,方法是從左側功能列表中選出自己常用的功能,然後在目前觀景窗這一層的功能列表挑選你想換掉的
p5_34.jpeg

去年做Xperia 1 II評測時有詳細介紹Photography Pro這支程式,有需要參考的人可以點擊此進入觀看。基本上Xperia Pro-I的版本沒有什麼改變。


Cinema Pro

Cinema Pro這支程式是當年Xperia 1(又叫作Mark I)上市時一同發表,Gsmarena網站編輯們提到每次有機會時他們總是會體驗玩玩摸索它提供什麼功能。以下這部影片就是他們使用Xperia Pro-I的Cinema Pro玩出電影般效果的錄影。

▼ Xperia Pro-I Cinematic Video,4K,120fps


Cinema Pro是Sony擁有的最進階的應用程式,可以針對拍攝過程的各個方面做細微的控制。與Xperia幾款旗艦上的Cinema Pro程式相比,除了加入對主鏡頭光圈的切換支援,以及觀景窗多了個j麥克風模式,Xperia Pro-I的Cinema Pro幾乎沒什麼重大改變。

▼ 調焦器設定,讓影片有從某個區域失焦,然後在一區域再合焦
p5_35.jpeg

▼ 錄影時,失焦再合焦影片示範


▼ Cinema Pro介面。可設定解析度、FPS、Look(風格)、Lens(焦距)、ISO、WB(白平衡)、Shutter(快門)、Focus(對焦方式)。Look(風格)提供八組:Venice CS、不透明/BU60YE60、明亮/BU20YE60、暖色/YE80、強烈/BU100、冷色/BU60、柔和/YE40、柔和單色模式。Venice CS在顏色表現最柔和,對比度最低,色調間的轉換也是柔和
p5_36.jpeg

▼ 挑選Look(風格)底下的八組選項
p5_37.jpeg

▼ 主鏡頭的光圈切換
p5_38.jpeg

▼ ISO設定,可依據拍攝角度做調整
p5_39.jpeg

▼ 快門速度設定
p5_40.jpeg

Cinema Pro解封許多基本程式沒有開放的功能,包括4K錄影影格率可選到120fps,寬高比仍然是21:9-這也是此程式裡唯一的寬高比例選項。你還可以自訂快門速度、ISO、f-stop(光圈值)、白平衡與Look(風格-類似色彩配置,有Venice CS、不透明/BU60YE60、明亮/BU20YE60、暖色/YE80、強烈/BU100、冷色/BU60、柔和/YE40、柔和單色模式)。觀景窗左下角「-2至+2EV」的尺標可以提示你離測量的曝光水平乖離有多少。

▼ Cinema Pro>選單設定。Stabilizer(防手震)、Metered manual(手動測光)、Frame lines(框架線)、Grid lines(網格線)
p5_41.jpeg

▼ Cinema Pro介面,可以顯示剩餘空間還可錄幾分鐘影片、儲存編碼格式(在此選H.265)、電池剩餘電量、錄音時左右聲道的權重
p5_42.jpeg
p5_43.jpeg

Cinema Pro很好用的一個功能是可以在觀景窗預先設定兩點(例如A點與B點),然後讓對焦從A點漸進移轉至B點,移轉的過渡速度還可以自訂。此外也能像靜態拍照那樣可以觸控觀景窗任何一處進行對焦,但不支援追焦,因此如果被拍攝的人/物若是移動狀態,對焦範圍不會隨著他們移動。

這裡沒有峰值對焦輔助,當你使用手動對焦時這個功能很實用,可惜Cinema Pro沒支援。所以若在反差過低或環境過暗,或是拍攝場景複雜或太多細節干擾時,自動對焦可能無法精確抓到想拍攝的主體。

Cinema Pro程式也支援「Eye AF」,可以將對焦固定在拍攝對象的眼睛上,提供準確的對焦追蹤,除了有距離資訊,還會識別拍攝對象的眼睛。錄影時若有更多的人進入取景框中或者說這個人移出框架然後再返回,Eye AF的對焦都不會受到干擾。

▼ 調焦器設定,讓影片有從A區域失焦,然後在B區域再合焦
p5_44.jpeg

▼ 調焦器設定,設定失焦再合焦的速度(秒數)
p5_45.jpeg

▼ Cinema Pro錄影時的畫面
p5_46.jpeg

▼ 錄影時觸控觀景窗的籃子區域對焦該範圍
p5_47.jpeg

您可以將手機指向灰色色卡來校正白平衡。 此外,你還可以使用滑塊進行白平衡調整(藍色-琥珀色和綠色-洋紅色這兩組滑塊)。

▼ 自訂白平衡
p5_48.jpeg

▼ 滑塊調整白平衡,但沒有色溫選項
p5_49.jpeg

這支應用程式功能非常豐富,還有很多潛力可以挖掘,但Sony顯然並不這麼看待,因為幾代下來的Cinema Pro基本不變的狀態以及Sony拒絕修正某些看似明顯的缺點讓人覺得有些可惜。

Cinema Pro的基本運作對於進階攝影玩家而言差異不大。這支程式特殊之處包括可以用電影等級的23.98fps或25fps且21:9比例拍攝,解析度有3840x1640或2520x1080(還可選擇不同的影格率)。它還支援HLG(*註一)技術的HDR,影片則以h.265編碼儲存。ISO部份根據你使用哪顆鏡頭錄影,有50/64/25到800,快門速度可根據拍攝快門角度(shutter angle)做調整,並提供專屬的色彩配置。有上面所介紹到的拍照時自訂白平衡的調整選項,可以在「綠色-洋紅色,以及「琥珀色-藍色」白平衡滑塊手動調整,或是點擊灰色卡並按下設定(Set)做做色卡校正白平衡。此外還提供手動對焦,包括調焦器(focus racking)選項讓你精準的設定關於距離/位置以及合焦的速度,讓影片有失焦再合焦的專業效果。此外還可以為構圖加上不同的參考框架線(英文是frame line,有4:3、2:1、2.39:1、16:9)或是三分法網格線(Grid lines)。

*註一:HDR電視影像標準 : HLG 和HDR 10 & Dolby Vision 的主要差異(引用HDR電視影音格式解析 — 認識HLG,內容哪裡找? HLG與HDR10及Dolby的差異在哪一文)。
HDR 10 及 Dolby Vision 兩種 HDR 技術的共通點均是將影像訊號本身訊息帶有元數據(Metadata),當顯示撥放設備支援顯示 HDR 10 或 Dolby Vision 時,就會讀取相關元數據並由IC傳送對應數值調整畫面讓其顯示為 HDR 效果。HDR 10與Dolby Vision兩者最主要差別在於元數型態,HDR 10為靜態元數據,而 Dolby Vision為動態元數據。
至於HLG,與前兩者的差異則在於,HLG檔案格式本身並未帶有元數據(Metadata)的傳輸,因此在大部份既有的顯示晶片上經過運算就可以執行。
所以若從畫質表現來看,Dolby Vision因為支援動態元數據,擁有更大幅度的影片動態範圍,且需要杜比實體室認證,故在亮暗細節的差異度較HDR 10及HLG來的更明顯,畫質表現也為三者最細膩。
HLG為廣播HDR信號,本身並無帶有元數據,所以畫質表現會根據顯示器亮度而有所影響。
HDR 10為目前最普遍的HDR格式,但會因為顯示器最大亮度的差異,而影響到整體畫面呈現。一般來說,最大亮度未達1000nits的顯示器若未經過單獨調教,僅能做訊號解碼的動作,且不易顯示出亮暗細節,也較無法顯示出HDR效果。反之,經過Tone Mapping之後的顯示器,即便原本亮度無法達到1000nits,也會因為經由個別調教後的顯示器階調而能將HDR效果最大化於該顯示器上,進而更能有還原現場的效果。


Video Pro

Video Pro是Sony為用戶帶來的影像應用程式套件最新成員。與Cinema Pro類似,在基本應用功能外額外提供細部曝光控制和影格率選項,省去我們拍攝後對影像進行顏色分級的麻煩,適合從手機攝影後就直接可將專業影片上傳到自己喜歡的影片分享平台上。
p5_50.jpeg

Video Pro介面同樣分成左右兩半部,左側觀景窗,右側控制選單。對焦與變焦選項總會顯現方便你快速調整。如果你希望讓程式幫你判斷該用什麼攝影參數,可以使用「自動」模式,鎖定鈕可以停用所有控制選項以防止誤觸。

「Menu-選單」裡有提供曝光控制與其它攝影參數調整。提醒大家一點,觀景窗還有一個三條橫線圖示的選單按鈕,它與曝光調整及其它參數調整的「Menu-選單」不同-這樣的UI設計會讓人有點困惑。

「Menu-選單」可以讓你選擇要用哪一顆鏡頭攝影,使用主鏡頭時還可以選要用哪個光圈(攝影時光圈的術語稱作iris)。不像Cinema Pro,這裡你只能以「幾分之一秒」而不是「快門角度」來設置快門速度。

Video Pro錄影最高可選到4K@120fps,也有常見的16:9 4K模式,所以錄出的影像解析度是3840x2160,不是Cinema Pro的3840x1644。要注意的是,這裡影片以120fps進行編碼,是以真實的速度播放,而不是以慢動作播放,如果你想要有慢動作播放效果,你可以透過後製將它放慢速度1/4或1/5。程式裡有一個「慢動作」設定,但只能到60fps,影片回放時只會放慢一半,也就是30fps。

選單-Menu的第二個分頁有白平衡與ISO等設定,在此你最高可以預先設定三組喜好的白平衡,不像Cinema Pro只能設定一組。這裡沒有滑塊調整選項。

▼ Video Pro介面,右側可選擇手動或自動對焦、焦距
p5_51.jpeg

▼ Menu-選單,可選擇鏡頭、光圈(Iris)、HDR、影格率(FPS)、影片格式(在此選3840x2160p)、慢動作是否開啟(Slow motion)、標記(Markers,包括是否使用標記、中央標記、長寬標記、安全區、導引框)、錄影燈光(Video light)、防手震(Stabilization)
p5_52.jpeg

▼ Menu-選單,第二個分頁有這些選項:白平衡(WB)、感光度(ISO)、快門速度(Shutter)、自動曝光水平(AE level)、聲音輸入範圍(Input volume)、聲音輸出範圍(Output volume)、臉部/眼部對焦(Face/Eye AF)
p5_53.jpeg

▼ 臉部/眼部對焦(Face/Eye AF)設定
p5_54.jpeg

▼ 影格率設定
p5_55.jpeg

▼ 鏡頭設定(16mm是超廣角,24mm是廣角,50mm是長焦鏡頭)
p5_56.jpeg

除了「Menu-選單」,另外還有一個三條橫線圖示的選單按鈕,裡面的設定比較沒那麼常用到,例如ISO、編碼、麥克風收音模式與控制。

▼ ISO設定,HDR與SDR的ISO可以分開設定。「Object tracking」是物體追焦
p5_57.jpeg

▼ 檔案儲存格式(File formate,在此選H.264)。Title prefix是影片命名前綴詞,Data storage是影片儲存位置。Audio設定中的Intelligent wind filter是減少錄影時的風切聲
p5_58.jpeg

▼ Assign camera key是指定實體快門按鈕的捷徑功能,在此指定執行錄影(REC)。Assign volume keys是指定音量體按鈕的捷徑功能,在此指定變焦(Zoom)。Lock options是鎖定選項,有「整個畫面」與「[錄製/相片]除外」,整個畫面是鎖定整個畫面,包括REC按鈕和相機圖示。若選「[錄製/相片]除外」則是鎖定畫面時,REC按鈕和相機圖示仍有作用
p5_59.jpeg

如果你沒有影片製作的背景但想弄個簡單的影片專案,希望不要有太複雜的操作但可以做細微的拍攝處理,那麼「Video Pro」似乎是值得花點時間體驗。
 

白天拍攝照片品質

在開始之前,先跟大家說明自從gsmarena編輯們升級Xperia Pro-I的軟體準備進行拍照測試時,他們當地一直是多雲的天氣,他們表示之後一旦天氣放晴會再拍攝一次。因此以下第一組照片都灰灰暗暗的就是這個原因,第二組照片是在當地天氣轉晴後再重新拍的。

Pro-I主鏡頭拍出的相片很好看。1200萬畫素意味著它獲得的畫質水平基本上與市場上主要產品相當。Xperia傾向使用不那麼嚴謹的方式對影像進行渲染,草地、樹葉和樹枝這些隨機精細的細節看起來自然且好看。軟體對影像處理力道沒那麼強也意味著影像不會像在其他廠牌手機看到的那種「脆脆」太過清晰的情形-有些人不喜歡。整體來說,以原尺寸觀看Pro-I拍出照片時,它的表現讓我們喜歡。

在相片各項屬性方面表現也沒有什麼讓我們抱怨的地方。主鏡頭的動態範圍很棒,即使是光線條件不佳烏雲密佈的陰天也讓Pro-I證明它可以處理得很好。色彩飽和度普遍採用保守處理,但不至於太呆板沉悶。

▼ Pro-I,主鏡頭,1X,f/2.0
1.jpeg
2.jpeg
3.jpeg
4.jpeg
5.jpeg
6.jpeg
7.jpeg
8.jpeg

▼ Pro-I,主鏡頭,1X,f/2.0,較有陽光天氣狀況
9.jpeg
10.jpeg
11.jpeg
12.jpeg
13.jpeg
14.jpeg
15.jpeg
16.jpeg

我們想若縮小光圈是否會改善照片的銳利度,但結果並沒有(見下面這組照片)。雖然它確實對景深有影響,尤其是離鏡頭較近的物體以及有較深層次的場景,但如果是較「平坦/平面」的場景,其銳利度就沒有什麼變化。事實上我們發現光圈從f/2.0縮減至f/4.0時影像變得更柔軟,這是因為小孔徑光圈衍射現象所無可避免的影響。

註:光以波的形式傳送,當光波傳送通過一個開口時,如果遇到障礙物,導致光波彎曲,稱為衍射(繞射)現象。 如果是攝影鏡頭,當光線穿過鏡頭光圈時,會出現這種光波彎曲。當將鏡頭光圏縮減至特定的光圈時,衍射增加,會導致影像柔化以及解析度下降。衍射發生時的光圈大小依不同的鏡頭和相機組合而不同。衍射效應部分受相機的影像感光元件尺寸大小影響。縮小光圏的另一個效果是可以增加景深(例如Pro-I光圈由f/2.0縮小至f/4.0),使前景和後景皆納入對焦範圍內。因此對於某些光圈值,解析度將增加,同時景深增加且鏡頭色差減少。當鏡頭在最佳解析度光圏進一步縮小時,衍射增加,並大大影響解析度。

▼ Pro-I,主鏡頭,1X,f/4.0
1.jpeg
2.jpeg
3.jpeg
4.jpeg
5.jpeg
6.jpeg
7.jpeg
8.jpeg

接下來我們拿Xperia Pro-I和其他款拍照旗艦做快速比較,來了解它們感光元件與鏡頭搭配組合在景深處理實力的差異,我們也有縮小光圈來觀察它帶來多少影響。

在Xperia Pro-I將光圏縮小至f/4.0時,確實能比光圈f/2.0納入更多景物於對焦範圍內。面對較複雜的拍攝主題,能夠縮小光圈並取得更高銳利度是小米與iPhone無法提供的,這點Xperia-I的可變光圈就很吃香。

當你無法掌握背景並且寧可將整個背景做模糊處理時,Xperia Pro-I主鏡頭的f/2.0光圈就能創造不錯的景深效果,但沒有小米的那麼好-小米在背景干擾消除的處理略勝一籌。iPhone的光圈在三者之間雖然最大有f/1.5,但拍攝出來的景深與f/2.0的差異並不明顯,而且背景模糊的處理有種晃動殘影的情形,並不那麼讓我們喜歡。

▼ 景深比較,Pro-I f/4.0
1.jpeg
5.jpeg
9.jpeg

▼ 景深比較Pro-I f/2.0
2.jpeg
6.jpeg
10.jpeg

▼ 景深比較小米11 Ultra
3.jpeg
7.jpeg
11.jpeg

▼ 景深比較iPhone 13 Pro
4.jpeg
8.jpeg
12.jpeg

▼ Pro-I,超廣角鏡頭,0.7x,陰天
1.jpeg
2.jpeg
3.jpeg
4.jpeg
5.jpeg
6.jpeg
7.jpeg
8.jpeg

▼ Pro-I,超廣角鏡頭,0.7x,較有陽光天氣狀況
9.jpeg
10.jpeg
11.jpeg
12.jpeg
13.jpeg
14.jpeg
15.jpeg
16.jpeg

Pro-I的長焦鏡頭規格雖然不是很強,但拍出來的照片還不錯,銳利度與細節都出色,動態範圍寬廣,色彩重現跟得上主鏡頭的水準。

▼ Pro-I,長焦鏡頭,2.1x
1.jpeg
2.jpeg
3.jpeg
4.jpeg
5.jpeg
6.jpeg
7.jpeg
8.jpeg

▼ Pro-I,長焦鏡頭,2.1x,較有陽光天氣狀況
9.jpeg
10.jpeg
11.jpeg
12.jpeg
13.jpeg
14.jpeg
15.jpeg
16.jpeg


低光源拍攝品質

Xperia Pro-I的主鏡頭在低光源的拍攝很有潛力。嚴格來說雖然它沒有夜拍模式,但在預設的拍照模式有「偽長曝光」-稱作「夜景」,然後就像有處理進度的夜拍模式般,成像表現非常好。在燈光充足的區域可以獲得非常清晰的細節,陰暗區域的細節也是很豐富,只不過需要讓軟體有一些處理時間。底下第一組照片你可以看到,Xperia不太喜歡將照片渲染成明亮區域有光影(bright shadows)以及陰暗區提高亮度(dimmed-down highlight)這類過於戲劇化的夜景效果,但畫質還是有在那邊的。「讓照片有它的純粹」是Pro-I的訴求,我們認為它切合想購買Pro-I的潛在受眾。

▼ Pro-I,主鏡頭,1x
1.jpeg
2.jpeg
3.jpeg
4.jpeg
5.jpeg
6.jpeg
7.jpeg
8.jpeg
9.jpeg
10.jpeg
11.jpeg
12.jpeg

如果你在想什麼是明亮區域光影(bright shadows)以及陰暗區亮度(dimmed-down highlight),底下這組照片就示範了經過軟體後製後陰暗區域亮度提升是什麼樣子。我們會說照片看起來馬上變得更討喜好看,但無論如何,這表示原始照片留有很大的空間(寬容度)讓我們使用滑塊做調整。

▼ Pro-I,主鏡頭,1x,提升陰暗區域亮度後的樣子(使用影像處理軟體)
1.jpeg
2.jpeg
3.jpeg
4.jpeg
5.jpeg
6.jpeg
7.jpeg
8.jpeg

回到明亮區域,大部份情況下這些區域的細節都能不錯地被保留下來,Pro-I確實知道在陰暗區域為你保留讓你自己動手調整的空間,而將重心放在明亮光源的處理上,但還是會遇到亮部區域處理不好的,例如上面「Pro-I,主鏡頭,1x」這組照片的第三張與最後一張。

色彩方面維持著不錯的飽和度並且遵循我們在白天拍攝中所看到的「不過度渲染」的手法。我們要說的是,當你將亮度往上提升時對影像品質提升也會有所幫助,陰暗區域可以因此透露出更多色彩而且影像更生動。當然,是否要提升亮度仍取決於你-相機預設的成像表現比較沒經過軟體介入調校,因此你也許會覺得照片整體來看稍嫌太暗了些。

超廣角鏡頭的影像輸出處理手法就某些方面來看類似主鏡頭的「不過度渲染」,預設捕捉的影像讓保留讓你可透過曝光、軟體計算等調整來提升圖像品質的空間。然而超廣角鏡頭的動態範圍表現不如主鏡頭的,會有亮部區域的細節表現不足的情況-拉高亮度只能提升陰影區域部份細節,不像主鏡頭那樣會有全面的提升。

在光線較平衡的場景中(如下面第3和第4張照片),可以獲得良好的圖像-細節夠,色彩討喜,,不會有飽和度不足或色偏。雖然沒有一流的表現,但也不會令人失望。

▼ Pro-I,超廣角鏡頭,0.7x
1.jpeg
2.jpeg
3.jpeg
4.jpeg
5.jpeg
6.jpeg
7.jpeg
8.jpeg
9.jpeg
10.jpeg
11.jpeg
12.jpeg

▼ Pro-I,超廣角鏡頭,0.7x,提升陰暗區域亮度後的樣子(使用影像處理軟體)
1.jpeg
2.jpeg
3.jpeg
4.jpeg
5.jpeg
6.jpeg
7.jpeg
8.jpeg

切換至2.1x的長焦鏡頭拍攝,我們看到一些令人驚訝的結果;儘管長焦鏡頭在白天光線條件下的拍攝表現出色,但我們並不期待它在低光源條件下會有多棒的表現,但結果郤不是如此。場景中陰暗區域仍然是那樣的深黑,但當我們知道它是可以透過軟體的進行調整,也就沒那麼擔心陰影區域漆黑一片的問題。在光線充足的區域影像細節很棒而且雜訊低,陰暗區域的雜訊也在可控範圍,色彩飽和度沒有遺失,整體來看相片很討人喜歡。

▼ Pro-I,長焦鏡頭,2.1x
1.jpeg
2.jpeg
3.jpeg
4.jpeg
5.jpeg
6.jpeg
7.jpeg
8.jpeg
9.jpeg
10.jpeg
11.jpeg
12.jpeg

▼ Pro-I,長焦鏡頭,2.1x,提升陰暗區域亮度後的樣子(使用影像處理軟體對陰暗區域做調整)
1.jpeg
2.jpeg
3.jpeg
4.jpeg
5.jpeg
6.jpeg
7.jpeg
8.jpeg

▼ 看完實際拍照後,底下是Xperia Pro-I與小米11 Ultra及華碩Zenfone 8 Flip拍照比較,點入後除了可以再挑選其它手機,有分ISO 12233(相機ISO在最低值)、室內充足光源(相機ISO在最低值)、28 lux室內低光源三個場景。相片會附上ISO與快門數值。進到gsmarena的相片比較資料庫時,左側相片的綠色方框可以移動檢視,左側下方的滑塊可以選「12MP、8MP、5MP、3MP、2MP」,代表照片的各種畫素選項,方便大家比較

compare_1.png

compare_2.png

compare_3.png

 

Pro-I 後鏡頭自拍表現

Xperia Pro-I若與它的直播螢幕配件結合一起用的話,就可以拿背後三顆主鏡頭當自拍鏡頭使用,這意味你的自拍照片品質會有主鏡頭拍出的高水準,而且會有更自然的淺景深,無需額外開啟散景模式。重要的是你還可以使用超廣角鏡做自拍進而容納更多人入鏡或是做更佳的構圖。最後你也可以使用長焦鏡頭做自拍,但實用性就沒那麼高,因為一般自拍時鏡頭與自拍者的距離大約一個手臂長的距離,若拿長焦鏡頭拍攝自己時,鏡頭與拍攝著的影像會太近(見下方第四組照片)。

使用主鏡頭為自己做自拍,拍出的照片看起來相當棒。膚色栩栩如生,動態範圍出色,而且背景景深輕微自然,恰到好處,人物背後靠近牆角置物架上的物品還可以看出是杯子。

▼ 使用背部主鏡頭做自拍,1x,f/2.0
1.jpeg
2.jpeg

3.jpeg
4.jpeg
5.jpeg
6.jpeg

主鏡頭光圈從f/2.0切至f/4.0後,背景的物體的模糊程度就不像f/2.0時那麼模糊(景深會由f/2.0的較淺的景深變成f/4.0的相對較深的景深),如果使用後置主鏡頭為一群人自拍,不同人距離鏡頭的距離有近有遠時,此時使用f/4.0可以讓更多人在焦距內,反之若用f/2.0的話,因為景深不夠深,就有可能會讓某些人落在焦距以外而變得影像模糊。然而當你切換至f/4.0這個較小光圈時,由於捕捉光線的量減少,因此程式會藉由提供ISO來彌補,造成在光線較暗的場景會讓成像品質降低喔。

▼ 使用背部主鏡頭做自拍,1x,f/4.0
1.jpeg
2.jpeg
3.jpeg
4.jpeg
5.jpeg
6.jpeg

使用超廣角鏡頭來構圖並不是那麼好,而且手機常常無法正確將焦點鎖定在主體上。此外人物膚色會有輕微的粉紅色。但話說回來,超廣角鏡頭還是有其實用的拍攝情境,當需要用到時其技術上的缺點反倒其次,然而還是要注意一下你的焦距是否有對到要拍攝的主體。

▼ 使用背部超廣角鏡頭做自拍,0.7x
1.jpeg
2.jpeg
3.jpeg
4.jpeg
5.jpeg
6.jpeg

▼ 使用背部長焦鏡頭做自拍,2.1x,構圖如下面所示,鏡頭距離人物真的很近,但畫質出色
1.jpeg
2.jpeg
3.jpeg
4.jpeg
5.jpeg
6.jpeg


散景模式

此模式是在既有的鏡頭拍照成像上再加入一些模擬的景深。以主鏡頭正常拍攝得到的原始照片相比(使用f/2.0),散景模式的預設值已經有明顯的不同(散景有五段,預設值是第一段),由於在光圈f/2.0下人物與背景本來的分離辨識就很清楚,並且有自然的景深,在這樣的基礎下,當我們開啟散景模式時,人物與背景的分隔辨識自然很精準,相乘效果之下讓整體散景表現令人信服。然而開啟散景模式的缺點是無法啟用HDR。

▼ 散景模式,1x
1.jpeg
2.jpeg
3.jpeg
4.jpeg
5.jpeg
6.jpeg
 


Xperia Pro-I 前鏡頭拍照表現

使用Pro-I前鏡頭自拍會是最後才想到會想用的,因就畫質來說,即使沒有外接螢幕協助構圖,我們仍寧願使用後鏡頭來為自己自拍,也不太會想用前鏡頭拍出的畫質來為自己自拍。

前鏡頭拍出照片的動態範圍還可以,畫質在光線條件充足下也OK,但仍會看到雜訊。顏色出色相當不錯,但人物膚色有一點偏黃,看上去比較不自然,輸給主鏡頭。

▼ 前鏡頭拍出的照片
1.jpeg
2.jpeg
3.jpeg
4.jpeg
5.jpeg
6.jpeg
 

Xperia Pro-I 錄影表現

Xperia Pro-I內建的三款應用程式都支援錄影,與拍照相比,我們覺得它更像是一台專門用來錄影的裝置。在本篇一開始我們已經有談過這三款程式的差異處,並在上面接續的文章中重申並介紹它們的功能。
p9_1.jpeg

在此我們試著將重點放在Pro-I所錄影片的影像品質。測試時我們從使用Photo Pro程式裡的基本模式起,然後再用Video Pro程式來做比較,兩者支援的解析度與影格數都相同(三顆鏡頭都支援4K30fps模式),結果顯示Photo Pro與Video Pro這兩支程式錄出來的影像畫質表現完全相同。

首先來看從陽台向著馬路的拍攝,主鏡頭輸出的影像結果很好,但不到出色的程度,低於我們所認為Pro-I在4K30fps、比特率55Mbps模式、使用h.264編碼所應有的表現,雖然55Mbos比特率比大部份手機還高,但畫質郤沒有相對應的水準,紋理看起來柔軟和平滑,好消息是除了銳利度偏軟這項缺點,Pro-I錄影影片的曝光到位,動態範圍很出色,色彩渲染令人喜歡。

▼ 4K 2160p 30fps,主鏡頭


接著使用Video Pro,分別測試4K60fps與4K120fps,我們很高興看到4K60fps(比特率120Mbps)表現不比4K30fps差-4K60fps畫質低於4K30fps常常在很多手機上看很到。話又說回來,4K60fps的畫質影像也算好而已,如上面我們談到的,還不到非常出色的程度。

▼ 4K 2160p 60fps,主鏡頭


主鏡頭4K120fps模式錄影編碼採用h.265,比特率140Mbps,這樣的比特率很高。將錄製的影片回放時它也是以120fps或實際的速度播放,如果你想創造慢動作的效果,可以透過後製軟體直接將它調慢至30fps或24fps就行。其它方面諸如色彩與動態範圍則維持與4K60fps同樣的表現,這點很棒,但畫質有再稍微變不好就有點可惜了。話又說回來,光是能支援4K120fps的拍攝模式就蠻厲害的了。

▼ 4K 2160p 120fps,主鏡頭,以60fps播放


接著來看主鏡頭錄影,它最大可達4K30fps(比特率55Mbps,編碼h.265),影像以原尺寸觀看時令人滿意,畫質清晰且細膩,其他方面沒什麼受影響,動態範圍寬廣,出色方面的表現令人愉悅。

▼ 4K 2160p 30fps,長焦鏡頭


超廣角鏡頭的錄影水準也有跟上,不論與其他品牌手機的超廣角鏡頭相比或是就自己本身來看,以原尺寸放大觀看影像品質時細節很完整。事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它保留的細節比主鏡頭所錄的影片更好,至少以下這段在陽台測試錄製的場景中是如此。

▼ 4K 2160p 30fps,超廣角鏡頭


低光源環境的錄影讓Pro-I無可避免的受到影響,但以下我們會做更多關於比較式及對於某些情況下的分析與討論。Pro-I的主鏡頭輸出在細節方面與iPhone 13 Pro相當,或者比iPhone 13 Pro稍微好一點,愈暗的場景Xperia的領先越明顯,但雜訊也跟變明顯。至於小米11 Ultra在低光源環境的錄影於細節和清晰度的保留上則領先Pro-I與iPhone13 Pro。

在低光源環境中,Pro-I錄影在動態範圍表現還OK,小米11 Ultra再好一點,iPhone 13 Pro的動態範圍最優。色彩方面,互相比較下iPhone 13 Pro的飽和度比較遜色,小米11 Ultra及Pro-I則維持較佳的飽程度,但Pro-I於街道路燈的處理上過於偏向橙色。

▼ 4K 2160p 30fps,主鏡頭,黃昏時的低光源光線條件


▼ 4K 2160p 30fps,主鏡頭,夜晚光線條件


現今比較難看到高階手機還搭載2x光學變焦的長焦鏡,但Xperia Pro-I這顆在黃昏時刻隨著光線條件暗下來時錄出來的影像還算不錯。在照明均衡的區域你可以看到細節水平還OK,但光源集中區域的細節就減低並且周圍帶著一環光暈。當場景從黃昏進入夜晚時,原本影像就有雜訊的情況變得更嚴重,而且影像清晰度進一步降低。

▼ 4K 2160p 30fps,長焦鏡頭,黃昏時的低光源光線條件


▼ 4K 2160p 30fps,長焦鏡頭,夜晚光線條件


接下來看超廣角鏡頭,夜間場景就不是它擅長的,除非真的不得不用到它,否則你應該不會在夜間使用超廣角鏡頭來拍照。同樣是超廣角,iPhone 13 Pro在細節表現比Pro-I的好一點,就動態範圍來說更是比Pro-I好很多,然而若再加入小米11 Ultra比較,它會是這三台裡超廣角鏡頭夜拍表現最好的。

▼ 4K 2160p 30fps,超廣角鏡頭,黃昏時的低光源光線條件


▼ 4K 2160p 30fps,超廣角鏡頭,夜晚光線條件


在上面Pro-I夜晚錄影的所有影片片斷中(非黃昏時刻),我們注意到都有嚴重的路燈閃爍狀況,這樣的情況通常很少見,或者說至少不應該閃爍到這種程度,如果有Pro-I的朋友,或許不會有這種情況,Anyway,這點提供給大家參考。

▼ Xperia Pro-I 與其它手機的錄影畫質比較,預設拿小米11 Ultra、華碩Zenfone 8 Flip做比較,點入後可以除了可以再挑選其它手機,有分ISO 12233、室內充足光源、室內低光源三個場景。進到gsmarena錄影畫質比較資料庫時,左側相片的綠色方框可以移動檢視,右側就會顯示對應區域(100%檢視比例)。右下三張照片個別的下拉式選單可以再選擇其它手機進行比較。左側下方的滑塊可以選「2160p、QHD、1080p、720p」,代表各個畫素選項
video_com_1.png
video_com_2.png
video_com_3.png

在4K30fps模式時,Pro-I三顆鏡頭都有支援數位防手震,比較特別的是如果你有穩靠的固定你的Pro-I,在設定中是可以把數位防手震關閉的(很多手機並不支援讓使用者關閉它)。4K60fps及4K120fps就沒有數位防手震功能。

在4K30fps模式下,主鏡頭與超廣角鏡頭的防手震功能有效消弭了我們邊走邊錄影的搖晃,而長焦鏡頭是在陽台上拍攝的,它的防手震功能則有效減低強風吹在手機機身時,原本會讓鏡頭產生的晃動感。三顆鏡頭在鏡頭原地左右移動時也是很平穩。

▼ 防手震,4K 2160p 30fps,主鏡頭


▼ 防手震,4K 2160p 30fps,長焦鏡頭


▼ 防手震,4K 2160p 30fps,超廣角


在我們用右手拿著手機做錄影時會遇到一個情況,由於你的食指會自然的靠在實體快門按鈕上,為了避免誤壓,你會將食指儘可能的往手機底端方向靠攏,這就導致手機握持時較沒有那麼穩定,再加上手機本身長度真的很長,導至手機拿久一點後,重心沒那麼平衡下,落在手指上的重量最終會變得非常重。
 

Xperia Pro-I 在直播的應用

除了Xperia Pro-I,Sony還發布了Vlog Monitor外接螢幕-可安裝在手機背部的擴充套件,讓你使用背部主鏡頭錄影時當觀景窗用。我們還使用Sony原廠的GP-VPT2BT無線藍牙手把將Pro-I架起來,見下面這段影片。

▼ Pro-I 直播外掛套件


Vlog Monitor外掛套件盒子裡除了螢幕本身,還有一條用來將它與手機連接的傳輸線,以及一個用來夾住手機的夾式手機夾,將夾式手機夾好後,Vlog Monitor可以透過磁吸吸附在夾式手機夾的背部(參見上段影片1分04秒的介紹),螢幕面向自己。
p10_1.jpeg

夾式手機夾是金屬材質並且很有質感,採用彈簧式夾具結構,不是螺絲固定式,儘便如此我們並不會覺得它的夾力不足。

夾式手機夾的底部有1/4英寸螺絲孔可以讓你將它安裝在三腳架,頂部則有熱靴座讓你可以外接麥克風。夾式手機夾另一面(用來放置Vlog Monitor螢幕的一側)上下兩側有溝槽好讓Vlog Monitor更穩定的吸附在夾式手機夾上,而且Vlog Monitor螢幕可以沿著它們水平移動來調整位置。

Vlog Monitor螢幕尺寸有3.5吋,解析度1280x720。它的外殼質感不像夾式手機夾那麼好,但不會有讓人感覺廉價。它有兩個USB-C孔-一個用來連接手機來將手機的影像傳輸到Vlog Monitor(透過USB-C端口來使用DisplayPort,並從手機獲得電源),另一個用來使用外部資源供電給螢幕(這個情況下,手機就不會為Vlog Monitor供電)。此外還有3.5mm麥克風孔,不過這比較是像讓Vlog Monitor的周邊I/O更完整而非實用性,因為如果你若需要外接麥克,其實直接插入手機本身的麥克風孔即可。

p10_2.jpeg

Vlog Monitor周圍的控制按鈕有電源鍵、影像方位調整鍵(根據手機不同的方向來翻轉影像)、亮度調整鍵。

Vlog Monitor背部另有一個1/4"螺絲孔,讓你可以安裝其它配件。螢幕本身透過磁力依附在手機夾,磁力非常強,要拔下來的話需要一些力氣才行;不會讓人擔心邊走邊直播時分離。

盒子內附的USB-C線雖然有質感,但長度稍嫌短了點,而且有厚度並且太硬,因此連結手機與Vlog Monitor時,感覺會對連接埠有推壓的壓力。

支援無線遙控器攝影手把GP-VPT2BT,Sony稱它為藍牙/桌面三腳架配件(可以當三腳架立起來),已經上市一段時間

p10_3.jpeg

GP-VPT2BT藍牙手把的表面不是全平滑的,塑膠感稍嫌明顯,而且我們認為其手把並沒有提供最佳的防滑設計。支援雙向調節設計(可前後傾斜,左右水平移動),可以讓我們更改手機夾相對於手把的角度,讓手機支架可以繞軸轉動360度,每90度為一個止動處(90度鎖定位置)。

手握GP-VPT2BT藍牙手把時你的姆指可以輕鬆的踫觸到拍照與影片(錄影)按鈕,介於它們之間的變焦切換桿,再下來有「C1」及「LOOK」鈕,C1應該有代表custom自訂功能意思,但郤只能讓你循環切換使用背部三顆鏡頭而已,LOOK是鎖定,用途是確保當你將手把放在背包時防止其它按鈕被誤觸。
p10_4.jpeg

將手機裝上手機夾,再裝上藍牙手把,再設定才能開始使用,這一連串的前置作業會讓人覺得麻煩;當我們透過手機的藍牙設定來與GP-VPT2BT配對時,雖然打開手機藍牙搜尋時GP-VPT2BT確實有出現在裝置清單,但郤無法連接成功,原來是要到相機應用程式(包含Video Pro與Photo Pro程式)的設定中啟用,按照預先定義好順序按手把上的按鈕(Photo+T)才能連結成功。整個流程設定好了之後,開始使用時就順了。

Vlog Monitor螢幕的連接就比較直覺-只要把傳輸線一邊接上手機,一邊接上Vlog Monitor螢幕,然後開啟相機程式(適用於Video Pro與Photo Pro)且打開Vlog Monitor。接著在相機程式會彈跳提醒訊息,請你允許手機與Vlog Monitor進行連線,當你下次再將Vlog Monitor與手機連結時,這個允許的程序都要再做一次。

▼ 配對GP-VPT2BT藍牙手把
p10_5.jpeg

▼ 允許Photography Pro程式存取XZQ-IV01外接螢幕
p10_6.jpeg

一旦裝置連線、配對、讀取授權允許後,就由XZQ-IV01外接螢幕接管手機觀景窗的工作,與其同時手機螢幕觀景窗右側那些照相程式的控制選單還是會保留在右側讓你操控。

▼ XZQ-IV01外接螢幕與Pro-I連接後,手機觀景窗區域會出現「Vlog Monitor connected」表示外接螢幕連線中,你必須透過Vlog Monitor外接螢幕進行拍攝時的構圖。而右側那些功能按鈕仍然會顯示在右側
p10_7.jpeg
p10_8.jpeg

然而也大約也是從此處起讓我們開始抱怨起來。

當一切就緒準備開始利用Pro-I背部主鏡頭作直播時,當你預期開始使用它們時,郤會發現要操控拍照程式各項功能會因為手把上所提供的按鈕選項限制而受限-要作細部拍攝參數設定仍需將手機翻轉面向自己,預先設定好要的設定才行。而且你需要在相機程式中正確/對應的模式下,按下藍牙手把上的拍照按鈕才可拍照,按下錄影按鈕才可開始錄影,若你在拍照模式不管怎樣的按下錄影按鈕,它不會進行錄影喔-你必須先將手機面向自己,在功能選單中選好錄影模式才行。

一切就緒後你開始錄影,當錄好時你想要馬上觀賞剛剛錄製的影片是否OK-你只能透過手機的觀景窗來操作回放。XZQ-IV01外接螢幕並沒有觸控功能,藍牙手把上面的實體按鈕也沒有提供可讓你切換至影片播放模式的功能。

手把上「Wide-Tele」提供變焦功能,不論你使用哪顆鏡頭,當按下T時是進行數位變焦,按W時是讓鏡頭恢復原本焦距。至於「C1」按鈕就只能讓你循環切換主鏡頭、超廣角、長焦鏡頭而已,無法自訂其它功能。

p10_9.jpeg

GP-VPT2BT手把/桌面三腳架定價3980元,XQZ-IV01外接螢幕定價6990元。加上Pro-I售價約49000元,如果要將直播套件全買下來,你大約要花快60000元,網路上有電商推出套件組優惠,手機加手把加外接螢幕是54900元,但這不包括外接式麥克風。

此外配件的重量也是我們需要納入的考量。藍牙手把與外接螢幕的重量分別是215公克與157公克(包括螢幕69公克,固定座77公克,連接線11公克),加上手機本身211公克,它們總重量幾近600公克,這樣的重量嚴格講起來雖然不是挺重,但手持它們四處拍攝一段時間後還是會感到酸的。

整體而言,Pro-I與其配件的推出是個不錯的點子,但它們看起來更像是讓用戶使用時將產生更多的不便而且沒提供該有的價值。如果你已經入手Xperia Pro-I,當然不妨可以再考慮這些周邊配件,但這又帶到一個問題:如果你不會拿手機來做直播,為何你會想買Xperia Pro-I?

有一個原因是Sony消費等級的相機沒有一台有支援4K120fps錄影的(我們不認為直接4K120fps的Sony A7s III可定位為一台消費等級相機,因光是機身不含鏡頭就要價95000元),支援4K60fps的消費型相機也不是很普遍(支援4K60fps的Sony A7 IV也不太適合定位為消費等級,單純機身就要65000元)。更不用說我們不認為有多少人知道Sony A7s及A7 IV的機身重量後,還拿它們用做直播(除非將它們架在桌面上)。

Xperia Pro-I支援4K60fps與4K120fps錄影,能有如此高的每秒影格數與慢動作播放幾乎是讓人想入手它的合理的理由。此外有一點要認清的是,它16mm等效焦距與真正相機的超廣角仍然有一段距離,或許可以說不錯,但還不足以成為一個賣點。以一個普通專業的攝影專業家的標準來看的話,稱Pro-I為一台厲害的攝影手機看起來還是有點牽強。
 

其它可參考的手機

一台售價將近50000多元,然後特意推出需額外選購的外接螢幕擴充套件,在系統中給你三款不同功能層級的錄影應用程式,這樣一款手機會有所謂的競爭對手嗎?嗯… 目前是找不到有這種市場區隔的手機,有鑑於這款手機是出自「我們做自己風格的產品」Sony之手,這樣的答案其實不讓人覺得意外。但我們還是試著挑出幾款我們心目中認為消費者考慮Pro-I時可能還會想參考的其它手機讓大家參考比較。
p11_1.jpeg

如果你喜歡的是Sony品牌,而且真的也有直播的需求,那麼在五至六萬大約是Pro-1加外接螢幕的價格帶中(不包含藍牙手把),你可以考慮Xperia 1 III搭配Sony ZV-1數位相機,這樣的組合同樣可以外接藍牙手把。或是Xperia 5 III搭配Sony ZV-1也行,如此一來可以省下一些錢,或是將省下來的錢拿來買更好的一點的數位相機,例如RX100 VII,也就是Xperia 5 III搭配RX100 VII。

若要列出上面各機型的的優點與缺點會需要很大篇幅,但如果你有直播的需求而且對Pro-I有興趣,我們想說的是也許你應該考慮使用Xperia 1 III搭配Sony ZV-1或Xperia 5 III搭配Sony ZV-1這種兩台裝置的方法。
p11_2.jpeg
當然,也許你不想使用兩台裝置的方式而是偏向只使用一台裝置就好的的話,那小米11 Ultra如何?只要為它裝上自拍桿/架就可以開始進行直播了。小米11 Ultra每顆鏡頭規格都優於Xperia Pro-I的,至於它背部的螢幕雖然小小的一片而且不能用來錄影,但可以作為開始錄影前的構圖。雖然它的售價並親民,但26000元起的售價仍然比Pro-I便宜。但小米11 Ultra比較不好買到就是。

相較於小米11 Ultra,華碩Zenfone 8 Flip就比較容易取得,其翻轉式的鏡頭讓你可以同時使用背部主鏡頭與觀看螢幕來拍攝,只要接上一支自拍器,它就是一台式的直播解決方案,而且售價大約只有Pro-I的40%。與小米11 Ultra相比,Zenfone 8 Flip使用較低規格的鏡頭來換取較高規格的螢幕好將整體價格控制在一個範圍,然而它可旋轉式的鏡頭系統確實帶來較多的應用。

亦或是1TB的iPhone 13 Pro Max,其售價接近Xperia Pro-I,同樣只需架上一支自拍杆/架就可以用做直播,只不過與「用於直播」目的-大尺寸感測元件+觀景窗的解決方案差了一些。

▼ Sony Xperia 1 III
sony-xperia-1-iii.jpeg

▼ 小米11 Ultra
xiaomi-mi11-ultra-5g-k1.jpeg

▼ 華碩Zenfone 8 Flip
asus-zenfone-8-flip.jpeg

▼ iPhone 13 Pro Max
apple-iphone-13-pro-max.jpeg

第一款號稱有1.0英寸type傳感器(以及具備相位偵測自動對焦)的智慧手機實際上其感測元件並非真的有1.0吋。Sony對市場如此的宣傳,第一時間讓許多人真以為其1.0吋感測元件實實在在完全應用在手機產品上,也因為如此才讓我們有這個機會藉由本篇評測,花了一些時間回頭檢視然後弄明白Xperia Pro-I所謂的1吋感測元件本質到底是什麼。

然後結果還不壞,Xperia Pro-I主鏡頭在白天光線的條件拍出來的照片真的好看,至於夜晚環境的拍照,在拍完後若你可以透過軟體稍加調整的話,成像表現其實也是很好的。畢道一款取名為Pro的手機,是不應該有太多讓人抱怨的缺點。至於其它兩顆鏡頭若與競爭對手的相比就比較過時些,但表現同樣不會讓人失望就是。

p11_3.jpeg

新開發的「Video Pro」程式提供豐富的錄影功能是一般錄影程式所沒有的-不像「Cinema Pro」程式那樣有繁瑣的流程。另外專屬的外接螢幕,結合藍牙把手,雖然有一些限制,但確實是一個能利用背鏡頭拍攝自己的一個可實行的解決方案。

除了直播的應用外,就單純「智慧型手機」方面,Pro-I就與Xperia 1 III一樣優秀,但還不到一流。4K120Hz螢幕聽起來很酷炫,但手機螢幕解析度做到4K就是誇張,難怪Sony只會在有限的使用情境下啟用4K顯示模式-但何苦呢?電池續航力沒有競爭力,晶片運作也容易發熱。

Pro-I的機身外觀獨特而且非常棒-這樣的機身設計或許會下放到接下來Sony更主流的機款甚至是中階機款,Gsmarena網站表示,他們辦公室有些同事在評測Pro-I期間甚至會為Pro-I穿上吊飾繩。再來,實體拍照快門按鍵並非人人喜愛,不過在與它相處一段時間後你或許會習慣。

p11_4.jpeg

我們懷疑本篇關於Pro-I評測是否真的會對任何願意在手機上花費將近50000元產生任何影響。如果你剛好是這類型消費者,那當然就不用考慮的買下去,我們不認為你買了後會有任何因此不開心的理由。

然而,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Xperia Pro-I更像是一款概念性驗證的裝置,而不是一個真正有意義的產品,未來Sony是否會推出這一系列的新品有待觀察。毫無疑問它有其優點,對於為什麼它會優於其它手機或數位相機+手機替代方案還優秀,你都可以給出合理的解釋。但從實用度的觀點來看,我們認為有更聰明的花錢方式以及能達到與Xperia Pro-I想要的功能的解決方案。

Xperia Pro-I 優點整理

  • 沒有無意義或花俏的設計,質感很高端,IP65/IP68防塵防水
  • 很棒的防滑邊框設計,保留Sony獨有的吊飾孔
  • 保留3.5mm耳機孔並且支援microSD,以一台定位為直播使用情境的手機而言,這點格外重要
  • 若你有用到更進階的功能,那麼進階的拍照與錄影程式對你而來說會很有幫助
  • 相機系統的拍照表現有潛力,但需要透過後製軟體才能發揮到最好的成像結果,對於影像玩家們來說會感到滿意

Xperia Pro-I 缺點整理

  • 我們不認同「1.0吋type感光元件尺寸」的行銷話術,事實上它只用到一部分感光元件面積
  • 拍照快門按鍵缺少明確的半壓鍵程可讓我們知道鏡頭已有對到焦,按鈕壓感稍嫌敏感,而且位置設計會讓你當手機橫拿時誤觸
  • 螢幕的最高亮度沒有像業界最好面板那般那麼亮。4K螢幕解析度在行銷上大於實用度
  • 電池續航力低於平均水準
  • 前鏡頭規格有點過時
  • 主鏡頭的錄影品質不是那麼令人滿意
  • XQZ-IV01外接螢幕不支援觸控與播放選項,GP-VPT2BT無線藍牙手把的控制選項不多

參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Xperia Pro-I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oktec 的頭像
    cooktec

    cooktec

    cookt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